本报讯中国农业科学院调动全院28个研究所的220多名农技专家,深入贵州的9个地市州的48个县,经过3年努力,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。
中国农科院根据贵州省特点,确定了全方位、多层次开展扶贫工作的方针。院长吕飞杰、院党组副书记高历生等多次亲自挂帅,带领各学科专家,开展技术推广、良种示范、人才培训工作。院省双方签定了数十项科技合作协议,确定了扶贫攻坚战首先从玉米、马铃薯、烤烟、柑橘和农产品加工等5个方面开始。
在玉米生产方面,他们首先实施100万亩杂交玉米高产攻关项目,这一项目涉及贵州14个县48万农民。1997年当年的玉米亩产达到351公斤,比原先亩产278公斤增长26%。1998年,中国农科院又筛选出适合贵州种植的新品种、新组合几十个,使得1998年玉米又获丰收,亩产达到447公斤,比1997年又增长27%。仅玉米增产一项,1998年新增产值就达1亿元以上。
中国农科院还积极参与解决贵州“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温饱工程项目”。蔬菜所的专家7次赴黔调研,最后确定方案,使马铃薯亩产从42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750公斤,增产76%,在总产量不变的前提下,节约耕地150万亩,可解决50万贫困农民的温饱,每一农户(按户均4亩计算)一年可增加收入1835元。计划至2000年,贵州全省将推广300万亩脱毒马铃薯,将为贵州省脱贫起到重要作用。同时院省还加强了烤烟、柑橘、茶叶等生产、加工以及奶牛养殖的合作。
中国农科院各学科专家以贵州为科技扶贫点,每年都组织数次送科技到农村大型活动。从1996年起,中国农科院专家在贵州担任科技副县长、副专员的人数已达31人,他们为当地引进种植、养殖业良种300余个,培训农技骨干4000多人。帮助当地落实并正在实施项目20多个,累计资金1.5亿元。
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日前对此专门作出批示:“在贫困地区普及农业科技知识,推广实用技术,帮助农民尽快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,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,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。”